法国文豪大仲马曾经说过:“在这世界上,只有一件东西具有永恒的美,永恒的青春,永恒的生命力,这就是神圣的艺术。” 艺术是让瞬间变为永恒的魔法,许多艺术家的灵光一现,铸就了永恒的经典。 来欣赏几幅汪老师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看看小艺术家们是如何诠释这永恒之美的吧! 《China Town》,Christopher Theung, 9岁,2007 Chinese American Museum 绘画大赛全美第二名 在美国有上百万的华人,每一座城市都有华人居住和工作。在比较大的城市,华人相对比较集中,形成了以华人、华侨为主要群体的居住、商业和文化活动中心,这就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中国城(China Town),或称华埠。一般人认为,中国城名字的渊源是始于唐代流寓海外的中国人,所以也叫作唐人街。 在此幅作品中,年仅9岁的小作者不仅展示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绘画功底,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与热爱。他对于市井百态的描绘,仿佛让人闻到了气味:有火锅的香辣,鱼虾的海水味,糖果的甜蜜……各色人物穿插其中,营造了一个非常繁华喧闹的景象。中西合璧的广告牌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文化交融性及特色,让观者既看到了东方文化的古色古香,又注意到了西方文化的现代与时尚。房屋的规整使得画面布局完整,结构扎实,人物的跳脱又打破了这一平静,一动一静,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观看这幅作品的时候,大家不妨参考古人看画的方式,不要将整幅作品以平视的角度尽收眼底,而要从右往左慢慢浏览,边看边展开,才会一点一点叠加出信息量:从行人到车辆,楼台屋宇层峦叠嶂,各色人物轮番登场,就像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让人大呼过瘾。 《和平梦想》,汪老师美术学院百名学生集体创作,2015致敬诺贝尔和平奖峰会艺术展 诺贝尔和平奖的宗旨是表彰“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Peace conference)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这三幅作品是汪老师美术学院由100名学生在2015年集体创作,参加了向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致敬的峰会艺术展,并被大会永久收藏。 作品除了跳跃的色彩及丰富的故事性之外,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及整体的协调性也非常难能可贵。 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艺术作品,相对于团体创作的干扰因素较小,完成起来也相对独立,因为作品的主题及风格都比较统一,布局上也会从大小、疏密上进行调整; 但是在团队创作中,每一个同学的表现都不再是独立的,他们既要在空间布局上为他人着想,还需在作品的故事性上做到很好的串联,也就是说,在保证画面框架完整的前提下,还需保证作品的内核独立。 通过对“和平”这一主题的诠释,有利于同学们在成长初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有良好的导向性,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方式。 《Traffic and Air Pollution》,Brandon Clark,7岁 ,2018 Paint Future 创意绘画赛一等奖 此次比赛的主题是:My Future Neighborhood,要求参赛者据此展开丰富想象力,描绘自己脑海中未来人类生活、学习和娱乐的空间,创作者就在生活中发现的某个问题来提供解决方案。 这位7岁的小作者创作的是关于热气球、钢结构、鱼坦克,解决尾气排放、森林砍伐、气候变暖问题。 首先,在画面许多角落出现的各类带有标示性的文字冲进眼帘,如同游离在宇宙的时空碎片,构建出通向未来世界的三维空间。穿越画面中间区域,便能看到虚拟光线下经典的霓虹绿与红的照应,既是独属地球的灯红酒绿的笙歌记忆,也是传承于世界的对于传统现实的印象。 除此之外,这位7岁小作者的绘画符号挣脱了二维空间的束缚,占领画面构图的每一个角落,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可谓非常具有超前意识。 《同一个地球,不同的世界》,Maggie Wu,11岁,2018 Health Fair 绘画赛获得County of Los Angeles Board of Supervisors, 1st District Award 这是一幅以环保主题为的作品,首先在立意上作者把握得非常准确,并在画面中做了完美诠释。 作品被分为了左右两部分,构图上相对对称,内容上完全不同:一面是碧海蓝天的清明世界,一面是污秽肮脏的人间地狱。作者没有避重就轻地有所偏颇,而是给予两种世界同等的面积,让观者领略到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给予人们一种避无可避的压迫感,深刻地诠释了这不是一个外太空星球,而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观者能够感受到孩子这份为环保献策献力的精神,呼吁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增砖添瓦。 《Within Reach》,Madison Lee,10岁,2017-18全美 PTA 大赛洛杉矶天普学区第一名 凡是科幻题材的作品,总是离不开两大主题,要么就是探究浩瀚宇宙中的超自然魔力,要么追求万物生命的无穷奥秘,所以选择太空题材的元素来诠释本次比赛的主题其实是不占先机的,因为在如此庞大的题材下,作者对于想要展示的主题会相对式微。换言之,对于这类命题性质的比赛作品,“以小见大”往往更加容易打动观者,“以大见小”则会使主题内核相形失色。
然而在这些相对不利的前提条件下,这幅作品还是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将未知的生物与人类的互动融合到画面中,且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画面中心的场景打破了人们心中对于太空生物、机器设备十分冰冷的感觉。 其实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帮助,也体现了作者在诠释比赛主题时展现出的人文情怀。跨越种族的障碍,在异界的时刻相遇,不禁令人想起电影《云图》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作者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如此情怀,实属难能可贵。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Archives
November 2024
Archives
November 2024
|